好公益平台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颇多争议,甚为热闹,之所以激起很多人的质疑,是永光演讲的题目《公益创新不规模化就是花拳绣腿》引发很多情绪和猜想。其实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内部曾讨论过,同事们说:花拳绣腿是指样子好看但实际没用,小而美还是有用的,并且提出一些其他说法。但永光认为规模化是社会创新的要义之一,且花拳绣腿更加刺激,要用点儿激烈的言语来搅动下如死水般的行业。于是他坚持了,并且引来了不少攻击。
其实我能够理解一个年近七旬始终不遗余力推动公益行业发展的老牛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鲁迅先生早就写过:“有间屋子太暗,如果有人提议开个窗子,那么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但如果有人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同意开个窗子。”或可作为永光之于公益行业发展推动的一种写照。而作为位于风口漩涡中的内部人士,我想分享下我对规模化的理解。
首先,到底什么是规模化呢?规模化即使命实现!
在我看来,规模化的含义很简单,就是“使我们致力于解决的社会问题得到根本性的、系统性的解决,而不仅仅满足于解决了一小块或者一小片。”如果换另一种大家更熟悉的话语就是“真正达成使命”。
每一家公益机构都有自己的使命,比如:让每一位老人都享受乐龄年华、让每位流动儿童享受优质、适宜的教育……这些使命体现出公益人高远的社会理想和目标,但要真正达成只有理想情怀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通过规模化来一步步推动。下面这个图中的两个维度可以帮我们来定位规模化。
当然肯定会有人问,什么是美,怎么评判美,你说美的就是美吗?对于美的标准,我们这样定义,这也是好公益平台甄选品牌创立机构的标准,共有四条:
第一个维度是规模的大小,这里不是指机构自身的规模,而是指覆盖和影响的受益人群的范围和比例,这是量的维度。第二个维度是“美”的程度,即其价值观及产生的社会效果是好or不好,美or不美,这是质的维度。两个维度交叉形成的四个象限代表四种公益的样态。规模化就是位于右上角的,大而美的那一个。
以上四点中1.价值观相符和2.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性 可以一票否决,即如不能符合则其他两点表现再好也不能入选。如果反过来再看一下可能更有助于理解,比如价值观相符,与美对应的反面就是“不尊重服务对象,将服务对象作为工具,有强烈的救世主心态和行为”,朋友们,这种特质的公益还少见吗?而第4点激发社会参与也饱含对激发公众参与、公众责任、公众行动的期望。
为什么要大力推动规模化?
如果把现有的公益组织和公益资源在上面四个象限中做个分布就会发现,太多的资源挤在“大而丑”那里,也正因如此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对公益的不信任、不关心、不支持,制约着公益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发挥。有人说规模化会挤占资源,但更多的是“大而丑”的公益在挤占。我理解好公益平台之所以提出规模化就是试图把资源从下部往上部挤,把市场份额从丑公益那里夺过来,并且在宣扬好公益、践行好公益的过程中让更多人、更多资源对公益建立起信任和支持。在这里,规模化与小而美是盟友关系,并且为小而美创造出更多可以想象和发展的可能。
当然可以有人依然做小而美,并且依然会有人喜欢小而美并因此支持它,但同样的,也会有人喜欢和支持规模化,这是只是一种选择,而任何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担心规模化?还是担心自己?
对于规模化的担心和不赞同我简单总结成三条原因。当然在说这三条前请容许我再明确下规模化的定义,避免讨论时对不上话。规模化就是“使我们致力于解决的社会问题得到根本性的、系统性的解决,而不仅仅满足于解决了一小块或者一小片。”(可以联想下象限图中它的位置)
一些人认为公益所面对的环境和服务对象太多样,每个人、每个地方都有差异,并且工作手法多需要靠人的深厚的情感连接和长期投入,是个手艺活,不可能规模化。我想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先举个跨界反差感特强的例子吧。
那是之前看过的一个帖子,揭露了专门针对退休大爷大妈兜售保健品的内部工作流程,那是有成熟套路的——先要有个固定场地且装修要大气,然后通过发送免费鸡蛋吸引大爷大妈上门,上门即播放各种健康隐患和药物奇效的视频,对大爷大妈嘘寒问暖满足情感上的寂寞空虚冷,不急功近利不买也始终态度和蔼保持热情,然后此套路反复操练、重复使用,最终换大票的大爷大妈乐颠颠的掏钱包。这种一看就是坑人的,员工做此事自己都会良心不安的事情都可以形成套路,规模化的全国扩散的到处都是,公益为什么不能呢?
再说回公益领域,很多优秀的本土公益组织都是一些国际机构规模化发展的受益者。雷励中国就是在雷励国际的授权下在中国创建起来的,百特教育就是在国外引进的成熟的儿童财商课程并通过本地化的发展在中国开创了经济公民教育。并且雷励中国和百特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和独特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这不就是美美与共吗。因此参照国际经验,规模化之于民间公益是可能的。
对,还有好几次有人提到雷闯,说,你看看这样的怎么规模化。我说,可以的。这些年雷闯对乙肝反歧视的倡导是卓有成效的,并且采用了一种区别于绿色和平类激进倡导的方式。我之前听他介绍时那也是非常有套路和经验的,比如,给总理写信吸引媒体关注、以温和的方式如送花+写信+媒体宣传至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的积极行为大肆表扬激励以促进更友好的政策法规出台等。其实这种套路其实拜客广州也用过,当时嘉俊同学名声大噪也是因为给市长送了自行车使自行车公道建设得到了重视。如果这种倡导方式方法能够被总结出来,并且得到广泛学习,实现良好的政社互动,也是一种规模化。而且这种倡导方式在中国的环境下比绿色和平的激进倡导更智慧有效吧,这些如果能总结出来、规模化出去,将是中国民间社会对世界发展领域的贡献。只是我们还缺少这方面的梳理和做到。所以,其实,我们离形成中国本土的社会领域发展的智慧可能只差一个“规模化”的距离,只有具备了can do的思维中国公益才能走的更远。
要做到规模化是需要能力的,是需要突破舒适区的,是要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失败和无能的,这需要另一种勇气和智慧。当我们把所有精力和资源都集中投给一小群人,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服务时,他们可能确实得到了深度发展,但很难知道哪些工作真的有效,哪些是多余甚至有害的。同时也失去了将那些可能被浪费的资源投入给其他有需要人群的机会。
而规模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评估自己的工作(产品/项目)哪些做法有成效,哪些做法在成效上投入产出比更合理。记得一次会议上REAP分享其营养餐项目,每日为孩子提供一片维生素。有人提问:“为什么不提供牛奶和鸡蛋,不是既有营养又吃饱肚子吗?”REAP的张林秀老师说:“因为通过检测发现影响孩子身体发育的主要问题是维生素缺乏,而蛋奶工程提供的主要是蛋白质,它看起来很好,但不对症,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避免看着热闹实际上不解决问题的经典注脚。而规模化背后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是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寻真相并不断优化的。
在识别了有效的部分后规模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如果要实现规模化,必须要把规律和方法总结出来,还需要对所采取的工作手段进行产品化和模式化的改造,以遍其他人可以快速使用和学习。并且要开发出如何激励他人帮助它扩散,在其他地方落实,使更多人共同参与,成为行动者,并且筹集更多资源供给事业所需。这里的每一步都是重要而坚辛的。所以,我特别敬佩那些有至于去追求规模化的人,在我心目中他们才是真正的社会创业家,而只守着一群人做小而美这最多是一种工匠精神,少了点突破挑战的气魄和豪迈。当然,往往的这两者也是合二为一的。
还有一种担心是行业会产生巨无霸式的公益组织,垄断资源,压制了多元化的空间。这种现象可能会发生,但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公益与商业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公益实现规模化的方式主要不是组织自身的规模扩长,在美国,也只有不到15%的高影响组织是通过组织自身扩大来实现规模化的。这是因为从私利上说,扩大规模对于商业企业来说是蜜糖,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可能是砒霜。因为,随着公益机构自身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不是利润的增进、福利的提高,而是带来更大的筹款压力、更多的人力成本、可能逐渐淡漠的使命感召和人际关系。也因此公益组织实现规模化的目标更多是以下三种方式:1.社会协同,通过与其他社会领域里的主体合作来实现扩展、合作,这里就涉及到对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资源的激发和组织。2.政府合作,通过改变政策法规使某社会问题得到体制性或者结构性的改变。3.商业接手或合作,使社会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一定发展成为有利润空间和商业价值的市场,促使通过社会企业或者商业投资或更多商业服务者进入的方式来实现大规模的解决。以上几种中国已经出现案例了,过去景行计划中的十方缘、爱有戏偏向社会协同,歌路营和百特在尝试政府合作,新途在尝试商业接手和合作。而话说回来,即便一家组织通过自身规模扩大的方式也没有那么可怕,慧灵就一个代表,但至今发展到近20个地区的慧灵能够服务的人群覆盖率仍不足0.1%,而他们的目标是3年后达到1%。还有那么多的人群等待这去解决。
所以,社会问题足够大,社会需求足够多,不断的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做好自己。其实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自己成长和进步的速度不够快。
相信假以时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规模化模式和本土案例。而我们不应只站在今天看今天,而要站在未来看今天。所以我坚定地支持我文中所定义的规模化,并且认为这是一项富有挑战和富有价值的事业。
我也会持续做“公益组织如何规模化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以及资助方在其中的角色和影响,对此议题感兴趣的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号“向上的生命”或加我的微信snowweita,共同交流,一起成长。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向上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