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许多类似这样的案例:有钱人出资捐助贫困大学生,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只因逢年过节,受助者没有给资助者写信、打电话问候,或是表示感谢,这让那些资助者很失望,甚至寒心,因此,他们中有的人就取消了对这些贫困大学生的捐助。
之所以出现受助者“知恩不感”与资助者“施恩索报”这样的尴尬场面,依我看这只是中国人曲解慈善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慈善文化则是慈善事业的魂魄,它所倡导的理念很多,其中就包括“知恩必报”与“施恩不图报”这两方面内容。对于前者,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掘井人”、“狗有湿草之义,马有垂缰之恩”等等,都是教人懂得知恩图报的做人道理,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后者则是针对施恩者而言的。《太上感应篇》里就有这样的话,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强调“人当行布施而不执于留痕之念”。施恩者不要总是把给予别人的恩惠记在心上念念不忘,甚至还想从受惠人那里得到回报。
曲解慈善文化的另一种外在表现是慈善活动流于表面形式。比如有个风俗叫“腊八舍粥”,平时没机会行善积累功德的人,会在这一天向所有来讨粥的人施舍,而这些粥都是最便宜的。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说实际上它只是人们用来“积德”的一种手段。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受助者所报之恩是应该回报给施恩者本人呢,还是应该回报给社会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往往强调的是前者。但是,慈善文化不应突出个人,而是注重社会。恩者最好也学雷锋,让受助者知道这是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不必非得感谢某个人,完全可以把感恩的心回报给社会。
中国的慈善事业欲求发展壮大,必须在全社会构建起优秀成熟的慈善文化,而前提就是要校正所曲解的部分。
作者:林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