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车,7天4小时40分钟,2500公里,这是王卫前不久完成的从广州到北京极限骑行。通过这次挑战,他为山区儿童募集到了1万顿“免费午餐”。作为曾经骑行全国和东南亚倡导环保的车手,到如今“齐天下游学馆”的掌舵人,王卫的身份一次次转变,却始终不改初衷,那就是为公益而骑行天下。
为公益挑战极限骑行
回忆起国庆节期间的这一次极限骑行,王卫感叹自己“几乎重生了一次”。
2006年,尚在大学的王卫实现“零元骑行中国”,从那以后,他先后成为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火炬手,并曾骑行东南亚,倡导环保理念。不过,现在的王卫已经年过30岁,最近3年内都没有完成过100公里以上的单次骑行,从广州到北京的2500公里路程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白天骑到傍晚,从傍晚骑到深夜,再从深夜骑到凌晨,平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天未亮就已经在路上。”那7天半的时间,王卫就是这样度过的。2500公里路途中,砂石路、搓板路、逆风、低温、堵车、迎面车灯强光刺激等恶劣状况不断,对他体力的损耗也十分严重,但骑行进入第五天,强烈的困意侵袭和身体疼痛的肆虐已经令他接近崩溃边缘,完全是靠毅力在坚持。
最终,他以7天4小时40分钟的“战绩”完成挑战,比原计划晚了4小时40分钟。不过他并不遗憾,因为这次骑行的目的已经达成:为山区孩子筹集1万顿“免费午餐”。他不仅在体能上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更通过公益筹款给自己的行动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事实上,在2006年完成第一次长途骑行之后,王卫便已经将骑行与公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不管是开展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的志愿宣传和环保倡导,为山区孩子募集善款和物资,还是今年8月以骑行为广东潮汕水灾受灾群众筹款,王卫心中都有着明确的信念:“为公益而骑行”。
借鉴社会企业模式创业
如果说过去的王卫是单枪匹马的“独行骑士”,那么现在的他则已经成功转型成为一名带领团队共同前进的“公益创业者”。
2008年大学毕业后,王卫一直从事志愿服务方面的工作,但在2010年结束广州亚运会的志愿服务之后,他的团队很快陷入资金不足的窘境,13人中有9人陆续选择离开,这让王卫开始痛苦地思考做公益如何生存的问题。那时王卫也考虑过成立一个NGO,但相关政策尚未开放,王卫忙乎了一个多月依然没找到“挂靠单位”,不得不另做打算。因为这些原因,王卫决定另辟蹊径,以工商注册的形式成立“齐天下游学馆”,自己来为公益“造血”。
他的想法是,借鉴“社会企业”的模式,一方面坚持公益项目的运营,另一方面通过商业项目营利,同时用这些盈利来反哺公益项目。为此,王卫设立了公益和商业两个独立的团队,在公益方面主要做“园丁游学”,在商业方面则同时运营“游学馆”、“游学社”和“游学草堂”。
“园丁游学”分两部分:一方面是资助乡村教师利用寒暑假外出骑行游学,在外学习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在骑行的过程中为自己的学生募捐;另一方面则是组织城市的教师到乡村去,通过他们的体验来实现城乡间的沟通。王卫说,在未来8到10年内要帮助1万名乡村老师骑向山外的大千世界,他相信:“要改变学生,先改变老师;只要改变了乡村老师,就可以给乡村的孩子带来改变。”
来源:(新浪公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