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晚,“戏聚星期六”走进宝安区宝立方博览中心,举行五年来的第200场演出,同时也是2013年的封箱之演。当晚,来自上海京剧院和福建京剧院的表演艺术家以及深圳本地的新秀名票济济一堂,奉上了一场戏曲大餐。
“文化春雨”飘进宝安
当晚,可容纳上千人的宝安区宝立方博览中心多功能厅坐得满满当当。在燕守平先生的亲传弟子马金龙奏出的京剧曲牌《迎春》充满勃勃生机的旋律中,封箱之演拉开了序幕,在全场近100分钟的表演中,深圳本地的名票朱虹、赵乃珊、李向阳等表演了《洪洋洞》、《珠帘寨》等片段,首届少京赛获奖演员白六六、许思危、马畅等新秀表演了《锁麟囊》、《铡美案》和《智取威虎山》选段,上海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元才、田慧、胡璇,福建京剧院演员团副团长张飞飞表演了《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定军山》、《打龙袍》、《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台下叫好声此起彼此连绵不断。
当晚的压轴曲目是由上海京剧院、深圳市骏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推出的大型原创京歌表演《旗帜颂》,《旗帜颂》不仅令田慧、蓝天、胡旋、唐元才四位演唱者再现京剧传统神韵,展现京剧时代风貌,也展示了深圳戏曲创作的精品意识以及文化工作者的深厚底蕴。在当天的演出中,福建京剧院更派出一支精良乐队,为各位名家伴奏,马金龙领衔的乐队与各位表演者的无间配合也为演出的精彩程度加了分。
这场“文化春雨——‘戏聚星期六’进基层”公益演出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骏辰影视制作公司、深圳国学院承办,深圳西部珠宝城宝立方和中国文化报社华南新闻中心协办。当晚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几位宝安观众,一位姓徐的男观众说:“今晚听到了熟悉的旋律,心里既感动又温暖,这种现场看戏的感觉比通过电视收看要有意思得多、过瘾极了!感谢到宝安来的艺术家们,希望今后他们能常来。”
站在200场走进第五年
这已经是“戏聚星期六”的第200场演出。2009年4月,在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的支持下,“戏聚星期六”应运而生,成为深圳众多公益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既为广大市民免费提供绝佳听戏、赏戏、学戏的大舞台,又让戏迷们在咿咿呀呀、唱念做打中感受、享受戏曲之美。短短五年,“戏聚星期六”创造出一片传统的蓝天,这场戏曲的绵绵春雨将深圳这片热土浇灌得花红柳绿,“戏聚星期六”也成为深圳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在当晚演出之前的采访中,深圳骏辰影视制作公司夏运华女士向本报记者历数了五年来登临“戏聚星期六”舞台献演、讲戏、传唱的,来的都是“角儿”:“有老一辈梨园名宿:梅葆玖、尚长荣、裴艳玲、孙毓敏、叶少兰、于魁智、谷文月……也有稍年轻些的剧种传人:杨凤一、迟小秋、王珮瑜、史依弘、王君安、赵志刚、吴琼……”她介绍说,“五年来已演出达200场,活动涉及65个剧种,80余位梅花奖(二度梅)奖得主献唱,180多位名家现场‘讲’兼‘演’,3000多位专业演员登台献艺。参与的剧种包括京剧、粤剧、评剧、昆曲、豫剧、梆子、秦腔、越剧、汉剧、楚剧、川剧、黄梅戏、北京曲剧、广东潮剧、晋剧、沪剧、皮影戏等。”
五年来,中国梨园行里已经无人不知深圳有个叫做“戏聚星期六”的平台,戏曲名家裴艳玲女士曾说:“希望祖宗的根深扎在这座年轻的城市”。而叶派名家叶少兰先生则认为:“‘戏聚星期六’通过立体化的表演,营造活跃的剧场气氛,让观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效果非常理想。同时,通过提问等互动环节,我们也能了解观众的需求,对戏曲的创新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公益戏剧模式越走越顺
“戏聚星期六”的意义不仅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表演者与观众在此尽情交流,更探索成功了一个新模式,这是一个“政府买单、企业运作、市民免费”的全新公益戏剧模式,五年来,在深圳点燃了戏曲传承之火,并越烧越热。
夏运华女士回顾这个模式的探索过程,用“绞尽脑汁”来形容,“当初,主办、承办方在策划‘戏聚星期六’时,用什么形式来诠释中国传统优秀戏剧的精髓,可谓绞尽脑汁。若只是像戏曲鼎盛一时的清末民初时期看一场单纯地演出,对广大市民来讲,热闹之后对中国传统优秀剧种、曲目、唱腔和背后的中国戏曲文化就了解得甚少;同时由于中国戏曲是唱、念、做、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只是一味地讲解又显得枯燥无味,并且无法把中国戏曲的精髓表现出来。”因此,最终“戏聚星期六”的定位确定以“边讲边唱”作为突破口,采取戏剧欣赏与戏剧知识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在整个节奏设计上采取2小时制,20%为讲解该剧种的起源与发展,80%是现场表演经典折子片段,其中由讲演嘉宾就每一折子片段进行解说。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知识和赏析相互贯穿,让观众学会欣赏戏曲之美,得欣赏戏曲之美”。
起初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戏聚星期六”,经过200场的探索,已经越来越成熟并走得越来越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评价道:“奋力继承,锐意出新,可以说是我们当前戏曲人要做、要遵循的一件要务。深圳的‘戏聚星期六’可说是星火燎原,用深圳人的精神,求索进取的豪情,体现中国心,这是我对深圳的‘戏聚模式’、深圳人表示崇敬的一种心情。”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