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特殊的纪念册,纪念册里全是装订整齐的汇款单,每张汇款单金额在300到600元不等。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共有400余张汇款单,金额累计20余万元,汇款单上收款人的名字时有变化,但汇款人的姓名始终只有一个--“橄榄绿”。
海口市新埠下村辜武吉一家是这些汇款单的受益者之一:4年前,他们家每月都会收到“橄榄绿”的汇款资助,直到女儿毕业工作,他们一直很想找到资助他们的好心人。经过多方了解,终于找到这个名字叫“橄榄绿”的人--武警海口市支队三大队全体官兵。
“这本纪念册,是大队一茬又一茬官兵的爱心的见证,也是大队连续10年为民奉献传统的传承。纪念册里收藏的每一张汇款单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武警海口市支队三大队教导员艾景说,近10年来该大队官兵与数10个特困家庭和失学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为贫困家庭和失学儿童们筑起了通往希望和梦想的“爱心桥”。
廖老伯的幸福晚年
除夕之夜,廖志贵老伯像往年一样来到武警海口市支队三大队十四中队,与他的“兵儿子们”一同过年。跨年倒计时的时候,他与中队官兵们共同点燃了新年的炮竹,噼噼啪啪声声入耳,热闹非凡。在烟花和灯笼的映照下,老人微笑的脸上满溢着幸福的味道,这是廖老伯与中队官兵一起度过的第9个春节。
廖老伯今年65岁,家住海口市美兰镇潭康仔村,女儿嫁去远方,难得回家,只能与体弱多病的老伴相濡以沫,靠种地为生,两人一年的收入不足3000元。2002年,武警海口市支队三大队十四中队搬迁到廖老伯家菜地的西侧,从那一年起,廖老伯便与中队官兵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一年秋收,年迈的廖老伯独自一人在稻田里收割水稻,烈日下,老人的背影愈显瘦弱,中队指导员看到后立即派几名战士上前帮忙。收割完毕,战士们将廖老伯送回家中,家徒四壁的小屋中,躺着廖老伯身体孱弱的老伴。常年来,廖老伯靠天吃饭的微薄收入几度无法支撑这个家,穷困与艰辛不言而喻。自那以后,战士们便经常自发地到老人家中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逢年过节,官兵们还会给廖老伯家送去各种慰问品,并邀请他们老俩口到中队与大家一起过节,享受天伦之乐。前些年,廖老伯身体比较健朗,每到周末都会与战士们谈天说地,传授战士农活技巧,帮中队搭设猪圈,为中队建设出力。这几年,廖老伯的身体每况愈下,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然而官兵们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每月发工资的时候,大家总会最先想到“廖老爸”,共同汇款到专门为他办的银行卡上,当作孝敬老人的生活费。
除夕之夜,端起酒杯的廖老伯在饭桌上禁不住眼泛泪光,哽咽地说道:“九年了,是你们这些孩子,让我们的晚年变得越来越好,谢谢你们!”
爱心解开孤儿心结
2009年7月,年仅5岁的陈大伟遇到了人生中的一场劫难--他的父母出海打鱼时遇到台风不幸坠海身亡。陈大伟一夜之间变成了孤儿,而5岁的他甚至都不明白“孤儿”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失去双亲,他只能跟着年过六旬且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们没有固定工作,只能靠微薄的救济金养活陈大伟。家庭的变故对于陈大伟的影响随着他逐渐懂事而愈发加深,自卑、失落、孤独困扰着他,当其他孩子在成群结对的玩耍时,他却沉默地一个人坐在家门口发呆。
时光荏苒,一转眼陈大伟已到了上学的年纪,学费从何而来成为了爷爷奶奶的一块心病,孩子上学的时间只能一直往后拖延。武警海口支队三大队十三中队时任指导员袁洪果通过地方民政部门了解到陈大伟的困难后,立即号召中队官兵为陈大伟定期捐款帮助他完成学业。从2010年起,每个月一份署名“橄榄绿”的汇款单都会按时送到陈大伟的家中,一年又一年,即使中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份爱也从未间断。
大伟终于能上学了,还多了很多“大哥哥”,哥哥们有空总会送来礼物,带他出去看看世界,大伟的生活一下子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只要有大哥哥们,大伟总是笑得合不拢嘴。然而部队管理严格,官兵们时间有限,加之大伟学业逐年加重,相处的时间有所减少。去年年初,大伟的老师向家长反映他有些异常,官兵们得知后询问大伟才知道,因为他是孤儿,在学校遭到一些孩子的歧视,伤心的他甚至都不愿意去上学了。大哥哥们在开导他的同时,还不断给他带来惊喜。
去年5月,大伟生日那天,哥哥们将蛋糕送到了学校里,还组织同学们一起为他唱起了生日歌。烛光里大伟的双眼忽闪忽闪,他红着眼睛把生日愿望说给大家听:“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要成为像哥哥们一样的人。”
三姐弟梦圆求学路
去年8月,16岁的女孩符亚济站在海口市府城镇的武警海口市支队三大队十一中队营区门口急切地对哨兵说:“叔叔,你是‘橄榄绿’吧,我来感谢我的恩人,是你们让我找到了另一个家……”指导员陈斌代表中队全体官兵拥抱了这个单薄的孩子。
符亚济出生在海口市甲子镇新民乡永历村,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在她年幼时,母亲因患肺结核没钱医治不幸身亡。2007年,父亲符永江又患上了严重的肝病,于2011年死于肝腹水。自从父亲病重卧床以来,家里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当时年仅13岁的符亚济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两个幼小的弟弟尚未懂事,全靠符亚济照料,上学之余她每天还要走十几里路到山里挖竹笋以维持生计,山路崎岖,她的手和脚经常受伤却也顾不上擦药治疗。由于收入太低,温饱很难确保,更谈不上生活质量了,姐弟三人只能靠吃3块钱一瓶的酱油拌饭度日,家里没有沐浴露,洗头洗澡的时候抹一点洗衣粉代替,很难想象小姑娘是如何熬过这一个个日夜的。
每到开学的日子,符亚济的情绪总是显得特别低落,因为没有钱,姐弟三人只能选择辍学。2010年8月,时任大队教导员刘宇在报纸上得知符亚济的事迹后,发动官兵为她捐款,并顺利地将小亚济三姐弟送回到了课堂。每到逢年过节,十一中队官兵都会带上油、米、面等慰问品看望他们,4年从未间断。今年春节,指导员陈斌带着10余名官兵去符亚济家,小亚济拿出去年在学校里获得的荣誉证书向大哥哥们汇报,两个弟弟也懂事地向官兵们道谢。当被问及他们是否还有困难的时候,三个孩子一起摇头,连声说没有,可在临走的时候,官兵们却发现小亚济家里的电饭煲已经积满了灰尘摆在角落。原来两个多月前电饭煲就坏了,三姐弟为了不再麻烦官兵,一直坚持砍柴烧饭,官兵们被孩子们的懂事感动了,把身上所有的1500元钱全部塞给了小亚济。陈斌指导员隔日便给他们送去了一个新的电饭煲。
目前,17岁的符亚济已经是定安县仙沟思源实验学校高二的一名学生。她告诉记者,自己热爱读书,想考大学,要用最好的成绩来报答武警大哥哥们的关心和照顾。
时至今日,许多被“橄榄绿”资助过的对象已经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也有许多曾和他们一样面临困境的人们正收到“橄榄绿”寄来的一张张汇款单。20万元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笔巨款,但对于每月只有几百元津贴的武警战士来说,却是一份无私的大爱。采访时,武警海口市支队政委杨国春告诉记者说:“三大队连续10多年形成帮困解难、扶贫助学的光荣传统,是基层群众路线教育的鲜活素材,也是争做新时期活雷锋的具体体现,像血液一样注入到一茬茬官兵的生命之中,历久弥新。‘橄榄绿’代表着官兵们对贫困家庭和失学儿童的一份承诺,也是对社会责任的一份当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