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图:来自网络
创新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手段。商业创新是指为利润最大化而驱动,多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组织中扩散。社会创新是一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创造性行动。如果这种行动,或者服务,可以自我生长并实现模式扩散,它就是一种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伴随着社会企业而兴起的一种社会活动,但它不仅是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的行为,还可以是政府及商业机构的创新活动。
层出不穷的商业创新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持续增加,全体人类的福祉也随之增长。然而,商业创新在显示其强大力量的时候,其漏洞和局限也被相应放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尽管地球上的财富一直以加速度增长,但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那些基本问题——贫困、疾病、劣质甚至根本没有的教育等等,并没有随财富的增加而相应地减少或减轻,在某些区域,甚至有加剧之势。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甚至是更加致命的问题又出现了,比如气候危机、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商业创新在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也在快速毁灭人类的“公共财富”。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也在以各自的方式,对财富和资源进行调配,以增进公共福利。这些问题用传统的方法可能已经难以解决,此时,依靠社会创新,或许能够走出一条新路。
社会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满足弱势和相对弱势的人尚未满足的需求。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福利或者社会慈善,而是以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公益创业为例,广义的公益创业是指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社会主要问题,采用传统的商业手段创造社会价值而非个人价值。它既包括创办非营利组织或者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组织,也包括一些营利组织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社会问题,还包括非营利组织支持个体去创立自己的小型公司或者企业等。具体说来,包括志愿公益活动、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和及产学研一体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公益创业的由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创业培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已经形成了模式,也拥有系统的教材。如曾于2002年获得美国教育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金灯奖”的《创业培训课程》。中国公益创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在解决温饱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就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走进共同富裕。”现在已经有10%人富裕起来,70%的人步入小康。已经具备了发展公益的土壤。土地有了,但还是荒地。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人士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开垦。他们大多借鉴国外的创业模式和课程,在中国本土进行复制。
目前在国内已经有的公益创业,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
1.媒体派:如CCTV—2《赢在中国》、《爱心总动员》,上海东方卫视的《创智大赢家》。
2.政府派:劳动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失业人群中开展的再就业公益培训和公益创业培训等活动。
3.学院派:教育部公布政策,大学生可以休学创业。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创业;江西省教育行政部门2003年提出了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
4.民间派:此类主要是一些国外的基金会引进,如光华基金会的“大学生创业接力计划”,新富平学校针对弱势人群和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培训,上海NPI公益组织孵化器、北京惠泽人等。
5.民间+学术派:如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与光华基金会合作的培训项目,上海杨浦区知识创新区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的培训,上海交大的引进美国项目的培训,湖南众悦滴水恩公益创业项目。
这些培训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本土化不够、形式主义、立项时间短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其健康发展。所以,做社会公益创业是很有市场,也很有必要的,也是很紧迫的。
社会创新是“非商业”,但它不是“反商业的”。它将成为非营利性组织运行的灵魂,它不是非营利组织的专利,作为创造公共财富最有潜力的方式,它可以被政府、企业采用。比如,源于某些非营利性卫生组织创造的优良的医疗管理流程正在被政府纳入到公共医疗中去,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再比如,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本来是一种社会运动,但被企业引入到商业模式中以后,在增加公共福利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企业在社会创新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商业创新中植入社会担当的因素,或者把慈善的诉求植入到商业战略中,实现战略性慈善,另一方面,企业将商业活动中积累的资源、项目运作和管理能力注入到某项社会项目中,使该项目最终效益最大化。